湄公血吸虫病是由湄公血吸虫寄生在人肠系膜静脉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其典型症状包括:
-
发热:患者可能会出现间歇或弛张热,可伴有畏寒和出汗。症状较轻时表现为低热,有自限性。
-
肝脾肿大:绝大多数急性期患者有肝脾肿大。肝脏急剧肿大,其质软,且有压叩痛。脾脏受虫卵毒素刺激而充血肿大,触感明显。晚期湄公血吸虫病还可出现肝纤维化。
-
胃肠道症状:包括慢性腹泻、腹痛,大便稀或带黏液,偶尔带血。重者有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类似慢性菌痢。
-
水肿和腹水:晚期患者可表现出消瘦、肝脏萎缩、肝硬化、腹水、腹壁静脉怒张等症状。
-
其他症状:长期感染者可能会出现慢性无症状状态,或仅有胃肠道反应,如腹胀、食欲减退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因个体差异和感染程度而有所不同。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并发症
-
肝纤维化并发症:如食管下段或胃底静脉曲张,曲张静脉破裂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表现为大量呕血与黑粪,导致血压下降与失血性休克。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可出现腹水或并发肝性脑病。
-
阑尾炎:在流行区患者并发阑尾炎的比例较高。由于阑尾较易穿破,血吸虫自阑尾中散出可引发腹膜炎或局限性脓肿。
-
结肠病变:血吸虫病可引起不完全性肠梗阻,以位于乙状结肠与直肠为多。肠系膜与大网膜病变可粘连成团,形成腹内痞块。血吸虫病患者结肠肉芽肿可并发结肠癌。
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