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虫卵发育与尾蚴释放
湄公血吸虫雌虫在人体肠系膜静脉内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入水中。在适宜环境中,虫卵孵化出毛蚴,侵入中间宿主新拟钉螺体内发育为尾蚴。尾蚴成熟后从螺体逸出,尤其在雨季早晨大量释放于水面。 -
尾蚴感染人体
终宿主(如人类)通过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如游泳、洗衣、农业活动等),尾蚴穿透皮肤或黏膜进入体内,转化为童虫并随血液循环迁移至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系统寄生。 -
病理反应与症状形成
- 虫卵肉芽肿:成虫产卵后,虫卵沉积在肝、肠道等组织,引发迟发型超敏反应,形成虫卵肉芽肿。大量虫卵堆积导致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及纤维化,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腹痛腹泻等症状。
- 慢性与晚期病变:长期感染可发展为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甚至肝硬化、腹水;肠道病变可能引发脓血便或肠梗阻。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异位寄生,如阑尾炎等并发症。
传播关键因素:
- 中间宿主新拟钉螺(尤其是γ种)的分布直接影响疫区范围;
- 人群接触疫水的频率(如渔民、农民)是感染的主要风险。
该病主要流行于老挝、泰国湄公河流域,通过病原学检查(粪便虫卵检测)和免疫学诊断可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