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治疗
-
抗甲状腺药物
- 丙硫氧嘧啶:适用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可抑制自身免疫反应,降低甲状腺抗体水平,减少蛋白尿。
- 甲巯咪唑:作用类似丙硫氧嘧啶,但需注意皮疹、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
-
甲状腺激素替代药物
- 左旋甲状腺素:用于甲减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需根据甲状腺功能调整剂量,长期过量可能引发甲亢症状。
-
免疫抑制剂
- 环磷酰胺或硫唑嘌呤:适用于肾病症状明显者,可减少蛋白尿,但需警惕肝肾毒性、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具有抗炎作用,可短期用于控制肾脏炎症反应。
二、手术治疗
- 甲状腺大部切除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甲状腺抗原过多的患者,可减少抗原来源,缓解肾病症状。
- 放射性碘治疗:疗效不明确,可能加重蛋白尿,需谨慎选择。
三、其他治疗与管理
- 饮食调整: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减轻肾脏负担。
- 定期复查:监测甲状腺功能(T3、T4、TSH)、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及尿蛋白定量,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避免诱因:预防感染、劳累,慎用肾毒性药物。
四、注意事项
- 个体化治疗:需根据肾活检病理类型(如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选择针对性方案。
- 长期管理:本病需持续治疗,尤其需注意甲状腺功能减退对肾脏的影响,及时调整替代治疗剂量。
若出现严重肾功能损害,需考虑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或肾移植)。建议在内分泌科和肾内科医生共同指导下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