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性脂膜炎是一种由于寒冷直接损伤局部皮下脂肪组织所引起的局限性脂膜炎,通常在寒冷季节发生。这种疾病多见于婴幼儿和低龄儿童,尤其是那些末梢血液循环功能不良的人群。下面详细介绍寒冷性脂膜炎的表现:
临床表现
-
皮肤损害:患者在受冷部位会出现红色或紫色的斑块或结节。这些皮损通常是界限清楚的皮下结节性损害,它们主要出现在面部、手背及四肢等暴露部位,但也可能出现在臀部和下腹部。皮损的颜色可能是青红色或紫红色,质地较硬,并且伴有触痛。
-
局部温度降低:在遇冷后2-3天内,受影响区域周围的皮肤会呈现青红色或发绀,并且局部温度明显降低。这与寒冷导致的血管收缩有关,使得局部血流减慢,进而引起脂肪细胞缺氧、损伤。
-
自觉症状:病变部位可能出现疼痛和压痛,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在皮肤温度升高时,受损部位可能会感到痒,甚至出现蜕皮现象。
-
时间进程: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皮下结节逐渐变软、消退,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如果寒冷刺激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病情可能会加重或复发。
-
特殊案例:有些病例报告提到,阴囊寒冷性脂膜炎多见于青春期前9~14岁儿童,特别是体重超重或肥胖者,表现为阴茎肿胀,肿块坚实。还有报道指出,儿童吸吮冰棒可引起面部寒冷性脂膜炎,其面部损害类似于流感嗜血杆菌蜂窝织炎样表现。
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寒冷性脂膜炎的发生,人们应该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尤其是在冬季,应注意佩戴口罩、手套、围巾等防寒物品,每晚可以进行热水泡脚以改善血液循环。对于婴幼儿,家长应特别留意孩子是否蹬被子等情况,及时调整室温和覆盖物。
治疗方法
大多数情况下,寒冷性脂膜炎无需特殊治疗,只需注意保暖,尽快复温,皮损就会逐渐恢复、消退。但是,对于成年女性患者,有报道称四环素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并且能够预防疾病的复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14岁以下的患者禁用此药物。
寒冷性脂膜炎的症状多样,从轻微的皮肤变化到较为严重的全身反应都有可能发生。了解这些症状有助于早期识别并采取适当措施来缓解病情。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