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降水是指在建筑工程中,为保障基坑施工安全和稳定性,采取人工措施降低地下水位或排除基坑内积水的工程过程。它是深基坑施工中的关键环节,主要用于防止地下水渗入基坑,避免因水位过高导致的塌方、涌水、流沙等问题。
主要目的
- 保持基坑干燥:便于土方开挖、基础施工等作业。
- 防止地基破坏:避免地下水冲刷导致地基土体松动或流失。
- 确保施工安全:减少基坑侧壁渗水、管涌或坍塌风险。
- 提高工程质量:为混凝土浇筑、地下结构施工提供稳定环境。
常用方法
-
明沟排水
在基坑周围或内部挖排水沟,将地下水汇集到集水井,再用水泵抽排。适用于水位较低、土质较好的浅基坑。 -
井点降水
- 轻型井点:沿基坑布置密集的井点管,通过真空泵抽吸地下水,适用于砂土、粉土等渗透性较低的土层。
- 管井降水:在基坑周围打设深井,用水泵抽水,适用于渗透性强的砂砾层或深基坑。
- 喷射井点:通过高压水流形成负压抽水,适合深层降水。
-
截水帷幕
通过高压旋喷桩、地下连续墙等形成止水帷幕,阻断地下水进入基坑,常与降水措施结合使用。 -
电渗降水
在黏性土等低渗透性地层中,利用电场作用引导水分迁移后抽排,适用于特殊地质条件。
注意事项
- 地质勘察:需提前分析土层结构、渗透系数、地下水位等数据,选择合适降水方案。
- 监测水位: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变化,防止过度降水导致周边地面沉降或建筑物开裂。
- 环保要求:抽排的地下水需处理后排放,避免污染环境。
- 应急预案:准备备用电源、水泵等设备,防止突发涌水或停电。
总结
基坑降水是确保深基坑施工安全的核心技术,需根据地质条件、工程需求科学设计。不当的降水可能引发周边地基沉降、管线损坏等问题,因此通常由专业团队进行方案制定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