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管理办法是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落实依法执业主体责任的重要措施。以下是对该办法的详细解读。
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管理办法概述
目的和依据
- 目的:该办法旨在全面推进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落实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我管理主体责任,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
- 依据:依据卫生健康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办法。
适用范围
- 适用范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依法执业自查应当遵守本办法。
- 管理职责:国务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工作的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工作的管理。
基本原则
- 基本原则: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工作坚持政府指导、机构负责、全员参与、奖惩并重的原则。
- 信息化手段:各地应当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工作。
自查内容与要求
主体责任
- 主体责任:医疗机构对本机构依法执业承担主体责任,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
- 自查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机构依法执业自查工作制度,组织开展依法执业自查,制止、纠正、报告违法执业行为。
自查内容与方式
- 自查内容:包括医疗机构资质、执业及保障管理,医务人员资质及执业管理,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医疗质量管理,传染病防治等。
- 自查方式:全面自查、专项自查和日常自查。全面自查每年至少一次,专项自查根据风险隐患和医疗纠纷等情况适时开展,日常自查每季度至少一次。
整改措施
- 整改措施:医疗机构在自查中发现存在依法执业隐患的,应当立即整改,坚决消除隐患。发现违法执业行为的,应当立即整改,并将整改报告留存备查。
- 信用承诺: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信用承诺制度,在院内醒目位置长期公示由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签署的《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承诺书》。
自查管理与结果运用
监测与评价
- 监测评价: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对辖区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情况进行监测评价指导。
- 核查方式: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通过现场核查、书面核查、在线核查自查年度总结等方式,定期检查辖区医疗机构自查工作开展情况。
奖惩机制
- 奖励:对按要求开展依法执业自查、如实报告自查结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的部门及人员,予以奖励。
- 处罚:对未按要求开展依法执业自查、发现问题未及时整改到位、自查工作中弄虚作假的部门和人员,从严处理。
结果运用
- 评优评先:依法执业自查情况应纳入医疗机构定级、评审、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并作为行业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
- 校验依据:依法执业自查工作情况可以作为医疗机构校验的重要依据。
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管理办法通过明确自查内容、方式和整改措施,建立自查管理与结果运用机制,旨在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落实依法执业主体责任,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本办法要求开展自查工作,确保自查效果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