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保护利用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以下是对几个地区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的具体汇报。
呼伦贝尔市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汇报
高标准农田建设
呼伦贝尔市自2011年以来,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30.59万亩,其中四个典型黑土旗县建设面积达到295.89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有效提升了耕地的质量和生产能力,增强了土地的抗侵蚀能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提高了土地的耕作效率,还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为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
侵蚀沟治理
呼伦贝尔市通过治理侵蚀沟,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现象。部分侵蚀沟通过治理恢复成了耕地,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侵蚀沟治理是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恢复土地的自然状态,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生态功能。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
自2021年以来,呼伦贝尔市已累计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3650.17万亩,并计划在未来继续扩大实施面积。保护性耕作技术如秸秆还田和免耕播种,能够有效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肥力的恢复和提升。
秸秆综合利用
呼伦贝尔市通过打造重点旗县和展示基地,推进秸秆科学还田和离田利用,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到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不仅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还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了土地的肥力和生产能力。
四平市铁东区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汇报
土壤改良与培肥地力
铁东区通过土壤改良和培肥地力,持续改善黑土耕地质量,土壤理化性质得到修复,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强。土壤改良和培肥地力是黑土地保护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和土壤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土地的肥力和生产能力。
保护性耕作任务落实
铁东区全面落实保护性耕作任务,新落实保护性耕作任务4.07万亩,并推广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提高土地的生态功能和生产效益。
基础设施改善
铁东区投入1.46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5.5万亩,并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改善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能够有效提升土地的耕作条件和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梅河口市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汇报
黑土地保护主体责任落实
梅河口市通过建立黑土地保护领导小组,制定相关方案,建立起党政同责、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三级联动体系,确保黑土地保护责任落实到位。明确的责任体系是黑土地保护工作的保障,通过层层压实工作责任,能够有效推动黑土地保护工作的落实和成效。
重点任务推进
梅河口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技术推广、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重点任务的推进是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的核心,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黑土地的质量和生产能力。
宣传培训与公众参与
梅河口市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推动黑土地保护宣传工作扎实开展,组织黑土地保护技术培训及宣讲活动,提高公众对黑土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宣传培训与公众参与是黑土地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技能,能够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推动黑土地保护工作的持续发展。
前哨农场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汇报
田长制实施
前哨农场深入实施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田长制”,通过四级田长责任体系,对辖区内土地进行全面管理,形成了统一领导、部门协作、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田长制的实施能够有效强化黑土地保护的责任落实,确保各项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提升黑土地的保护效果。
绿色农业发展
前哨农场大力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保护性耕作,实施农药化肥减量控制行动,提升黑土地保护实效。绿色农业的发展是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方向,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提高土地的生态功能和生产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
前哨农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预计10月底前完成1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能够有效提升土地的耕作条件和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桦川县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汇报
秸秆还田与保护性耕作
桦川县大力推行以秸秆还田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模式,通过秋收后秸秆粉碎还田,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是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减少土壤侵蚀和增加土壤有机质,能够有效提升土地的肥力和生产能力。
科研合作与政策支持
桦川县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引入先进技术和理念,设立专项补贴鼓励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科研合作和政策支持是黑土地保护的重要保障,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提供经济补贴,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的保护意识和技术应用能力,推动黑土地保护工作的持续发展。
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
桦川县建立了完善的黑土地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对土壤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是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监测和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黑土地保护中的问题,确保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
各地区在黑土地保护利用方面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侵蚀沟治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等。这些措施不仅有效提升了黑土地的质量和生产能力,还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各地区应继续加强政策推动和技术创新,完善监管和评估体系,确保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的持续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