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减值测试是企业在财务会计中用于评估存货价值是否发生减值的程序,其核心在于比较存货的账面价值与可变现净值,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基本定义
存货减值测试是指企业定期(如资产负债表日)对存货进行评估,判断其账面价值是否超过可变现净值。若存在减值迹象,则需计提减值准备,调整存货的账面价值至可变现净值。
二、核心步骤
-
确定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 = 估计售价 - 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 - 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
-
比较账面价值与可变现净值
-
若账面价值 > 可变现净值,需计提减值准备;
-
若账面价值 ≤ 可变现净值,无需调整。
-
-
计提减值准备
通过会计分录调整存货账面价值,例如: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 贷:存货跌价准备$$。
三、应用范围
-
日常会计处理 :企业需在每个会计期末进行常规性测试;
-
审计与核查 :审计人员通过抽样、分析等方法验证减值测试的合理性。
四、注意事项
-
资产组划分 :难以单独测试的资产(如总部资产、商誉)需结合相关资产组进行测试;
-
减值准备的转回 :部分资产减值准备(如存货跌价准备)在特定条件下可转回。
五、重要性
通过及时发现并处理存货减值,企业可避免虚增资产、利润,提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同时为投资者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