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医疗保障政策要点梳理
一、参保机制优化
-
放宽户籍限制
- 非本地户籍居民持居住证可在常住地或就业地参保,超大城市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的参保户籍限制。
- 中小学生、学龄前儿童可在常住地参保,大学生鼓励在学籍地参保。
-
激励约束机制
- 连续参保满4年者,大病保险最高报销额度每年递增2000元;年度未使用医保报销者,次年大病保险额度提高2000元,累计增幅不超过原限额20%。
- 断缴设置3个月固定等待期,每断保1年增加1个月变动等待期,断保期间大病保险额度降低。
二、待遇保障提升
-
门诊与住院报销
- 取消普通门诊单日支付限额(如原75元/日限制),急诊抢救、生育医疗等保障增强。
-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保持在75%左右,门诊统筹逐步提高报销水平。
-
大病保险优化
- 连续参保或未报销者可提高大病保险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逐年递增。
三、筹资政策调整
- 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升至每人每年670元,个人缴费标准同步调整至400元,首次实现个人缴费增幅低于财政补助。
- 困难群众参保享受分类资助,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由政府全额或部分补贴。
四、支付方式改革
- 推行按病种付费(DRG/DIP)、按人头付费等复合支付方式,覆盖省内异地就医住院费用。
- 开发《DRG/DIP支付改革实务》等课程,纳入医学生及在职医生培训体系。
五、服务与监管升级
-
便民服务
- 推动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并直接结算,集采药品基层覆盖率提升。
- 依托村级金融服务站、线上平台等拓展缴费渠道,实现医保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
-
基金监管
- 开展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规范医保支付资质管理。
六、多部门协同推进
- 财政、税务、医保部门联动,统筹资金保障、优化缴费渠道、推进药品集采降价(部分药品降幅达50%)。
- 医保政策教育与医疗人才培养结合,通过“市校合作”将医保知识纳入临床医学教育体系。
以上政策聚焦于扩大覆盖、优化待遇、强化监管及提升服务效率,旨在构建更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