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在覆盖范围、资金可持续性、服务质量等方面仍存在显著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覆盖范围不足
-
人群覆盖不全面
截至2018年,全国基本医保参保率虽达95%以上,但仍有约7079万人未参保,主要集中在低收入流动人口、儿童、老年人及新业态从业者。
-
区域保障差异显著
城乡居民医保、职工医保等制度间存在待遇差距,例如2020年北京市职工医保人均筹资是安徽省的2.3倍,且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保障普遍薄弱。
二、资金压力与可持续性问题
-
基金收支矛盾突出
医疗费用年均增速超过10%,而医保基金收入增长缓慢,2019年医保基金收支缺口达839亿元,个人支付比例过高(约29%)。
-
救助体系薄弱
医疗救助覆盖范围有限,对贫困群体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兜底能力不足,导致部分人因病致贫。
三、服务质量与资源配置问题
-
医疗资源分布失衡
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形成“虹吸”效应,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薄弱,分级诊疗机制尚未有效落实。
-
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医药价格虚高、药品和检查过度使用现象严重,2015-2020年三级医院人均床位数翻倍,但医疗服务效率未同步提升。
-
医保政策执行偏差
部分地区对医保目录外项目、慢性病管理等政策执行不到位,导致保障效果打折扣。
四、制度设计与机制缺陷
-
多层次保障体系不完善
基本医保责任过重,承担了约60%的医疗费用,而商业医疗保险发展滞后,补充性保障不足。
-
职业与区域壁垒
医疗保险分制度导致不同职业、地区待遇差异,抑制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
信息系统与监管不足
医保信息系统存在数据滞后、跨省就医结算复杂等问题,且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力度不够。
五、其他挑战
-
人口老龄化加剧 :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28%,医保基金支付压力持续增大。
-
药品与医疗创新成本高 :药品定价机制不合理,创新药价格虚高,医保基金负担加重。
建议 :需通过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控制医疗费用、强化基层服务能力、优化医保支付机制等多措并举,缓解基金压力,提升保障公平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