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制度是医疗机构为规范急危重患者抢救流程而制定的一系列操作规范,其核心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抢救组织与责任
-
分级负责制
-
正常上班时间由主管医师负责,非工作时间由值班医师或科主任主持。
-
重大抢救事件需科主任、医务处或院领导参与组织。
-
-
抢救团队配置
-
明确分工(如护士执行操作、医生指导决策),服从指挥,坚守岗位。
-
人员未到岗时,其他医师需临时承担职责。
-
二、抢救流程与规范
-
抢救前准备
-
保持抢救室设备完好(如呼吸机、监护仪等),急救用品实行“五定”管理。
-
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氧饱和度),必要时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止血等。
-
-
抢救实施
-
口头医嘱需复述确认后执行,保留安瓿备查。
-
优先处理威胁生命的状况(如气道堵塞、大出血),避免延误治疗。
-
-
抢救记录与交接
-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记录护理记录单,记录内容需完整、准确。
-
抢救后6小时内补记未完成的记录,并说明情况。
-
交接班时严格核对物品、账目,确保应急物品处于备用状态。
-
三、物品管理
-
“五定”管理
-
急救药品、器材需定数量、定点放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
无菌物品注明灭菌日期,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
-
-
物品维护
-
每日核对库存,班班交接,账物相符,禁止随意挪用或外借。
-
抢救结束后及时清理现场,补充消耗品。
-
四、培训与考核
-
急救培训
-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提高抢救意识和水平。
-
新入职人员需考核掌握抢救技术及仪器操作规范。
-
-
持续改进
-
通过病例讨论、技能竞赛等方式,不断优化抢救流程。
-
建立抢救质量反馈机制,及时纠正不足。
-
五、法律与伦理
-
知情同意
-
重大抢救前需及时告知患者家属病情及治疗方案,取得书面同意。
-
涉及法律纠纷时,需遵循医疗规范和保护患者隐私。
-
-
抢救优先级
-
建立绿色通道机制,确保急危重患者优先救治。
-
避免因资源争夺影响抢救效率。
-
以上内容综合了医疗机构普遍采用的抢救制度框架,具体条款可能因医院等级、科室类型有所差异。实际应用中需以医院最新规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