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预告和年报可能存在较大差距,也可能差距较小,具体因公司而异。以下是一些导致差距较大或较小的原因分析:
差距较大的原因
- 业绩 “变脸”:一些公司的业绩预告存在过度乐观或故意隐瞒不利信息的情况,导致预告与实际年报数据大相径庭。如名家汇最初披露的业绩预告营收为 1 亿 - 1.2 亿元,修正后降至 8300 万元以下,存在规避监管的嫌疑。
- 会计政策或估计变更:公司可能在年报编制过程中,根据新的会计准则或实际情况对会计政策或估计进行调整。如东方能源 2019 年业绩预告和年报数据的差异系因会计处理不同,业绩预告将资本控股在过渡期间实现的损益列入 “少数股东损益”,而年报将该项损益列入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突发重大事件:在业绩预告发布后至年报披露前,公司可能发生突发重大事件,如仲裁、诉讼等法律纠纷。如华林证券被提起仲裁,据仲裁结果需偿还对方本金损失 2.28 亿元,这会导致业绩大幅下滑,使年报与预告出现较大差距。
- 业务经营变化:公司的业务经营情况可能在业绩预告后发生变化,如部分客户在产品交付验收后提出新的整改和验收要求,公司决定履行整改和调试工作并重新验收,导致相应收入及成本被冲回;部分软件客户提出退货或变更要求,公司冲回相关已确认收入。
差距较小的原因
- 完善的内部控制和财务制度:大型企业通常有更完善的内部控制和财务制度。这些制度能够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使公司在业绩预告时能够较为准确地预估全年业绩,从而使年报预告和年报的差距较小。
- 业务稳定:对于业务模式成熟、市场环境稳定的公司,其业绩相对容易预测。例如一些公用事业公司,如供水、供电企业,它们的客户群体稳定,业务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小,业绩预告的准确性较高,与年报的差距也较小。
- 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和监管:在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和监管环境下,公司会更加谨慎地编制业绩预告,尽量提高预告的准确性。监管机构对业绩预告 “失准” 和业绩变脸的严监管,有助于督促上市公司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最大可能避免信息偏差对投资者的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