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地下水93项检测报告的综合说明:
一、检测依据及标准
-
国家标准
地下水93项检测基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覆盖感官性状、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微生物指标及放射性指标等。- Ⅲ类标准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的达标要求。
-
检测范围
包括铁、锰、重金属(如砷、铅、汞)、有机污染物(如三氯甲烷、苯系物)、微生物(总大肠菌群)等93项指标。
二、监测流程与实施
-
实施主体
通常由生态环境局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如黑龙江省瑞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完成采样及分析。 -
监测点位
多设于水厂原水汇水区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如井口、抽水井)。 -
检测周期
常规为半年或年度监测,部分水源地根据需求增加频次。
三、评价方法及结果判定
-
单因子评价法
每项指标单独对照标准限值,若任意一项超标即判定水质不达标。 -
典型结果示例
- 达标案例:山东邹城(2020年)、陕西华阴(2024年)、内蒙古巴彦高勒镇(2025年)等地水源地93项指标均符合Ⅲ类标准。
- 超标案例:黑龙江方正镇(2024年)检测中铁、锰两项超标,其他指标达标。
四、超标原因与应对措施
-
常见超标指标
- 铁、锰:多因地质背景值高或管网腐蚀导致,需通过过滤或氧化工艺处理。
- 微生物:可能与污染渗漏有关,需强化消毒措施。
-
报告标注规范
- 未检出项目标注“L”(检出限),“—”表示未分析项目。
五、应用与公开
-
报告用途
用于评估饮用水安全、指导水厂工艺改进及政府监管决策。 -
信息公开
检测结果通常在地方政府官网公示(如生态环境局专栏),接受公众监督。
六、注意事项
- 标准更新
注意区分新旧版本(如GB/T14848-1993已更新为2017版),避免误用历史标准。 - 区域差异
北方地区因地质原因更易出现铁、锰超标,需针对性制定治理方案。
以上内容综合了全国多地地下水检测案例及标准要求,可全面反映93项检测的核心要点与实际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