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根据《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女性员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简称“三期”)享有特殊保护,用人单位不得以怀孕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公司以怀孕为由劝退员工或变相逼迫其“自动离职”,可能涉嫌违法。以下是相关法律要点和应对建议:
一、法律保护核心条款
-
《劳动合同法》第42条
明确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用人单位不得以“无过失性辞退”(如不胜任工作、经营困难等)或“经济性裁员”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7条
任何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而降低工资、辞退或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
违法解除的法律后果
- 若公司违法解除“三期”女员工的劳动合同,员工可要求继续履行合同,或主张 2倍经济补偿金(《劳动合同法》第87条)。
- 经济补偿金计算:按员工工作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不满半年按0.5个月计算)。
二、公司的行为是否违法?
如果公司存在以下行为,可能构成违法:
- 直接以怀孕为由要求员工“主动离职”;
- 通过调岗降薪、增加工作量、孤立排挤等方式变相逼迫离职;
- 谎称“公司规定怀孕需离职”或“岗位不适合孕妇”;
- 威胁不离职则影响离职证明、社保缴纳等。
例外情况:
若员工存在严重违纪(如旷工、贪污等)或协商一致解除合同,且公司能充分举证,则可能不违法。但“怀孕”本身不能成为辞退理由。
三、员工应对步骤
-
收集证据
- 保留书面通知、聊天记录、邮件等要求离职的证据;
- 对谈话录音(需合法,不侵犯隐私);
- 保存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证明劳动关系。
-
明确拒绝离职要求
口头或书面告知公司不同意离职,要求继续履行合同。 -
向相关部门投诉
- 劳动监察大队:投诉公司违法行为,要求纠正;
- 妇联/工会:寻求协助调解;
- 法律援助:拨打12348获取免费法律咨询。
-
仲裁或诉讼
若公司坚持违法解除合同,可向当地 劳动仲裁委员会 申请仲裁,要求:- 恢复劳动关系,或
- 支付违法解除赔偿金(2倍经济补偿金)+ 孕期工资损失等。
四、注意事项
- 不要签署任何“自愿离职”文件,否则可能丧失维权权利。
- 继续正常上班,若公司强行辞退,要求出具书面解除通知。
- 社保权益:孕期社保(尤其是生育保险)不得断缴,否则可要求公司补缴。
五、法律依据原文
- 《劳动合同法》第42条、第87条
-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7条、第48条
-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5条
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或向当地劳动部门求助,确保自身权益不被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