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了解鄂尔多斯市的前身和名称由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历史背景和发展变迁。
鄂尔多斯市的前身
伊克昭盟
- 历史背景:鄂尔多斯市的前身是伊克昭盟,成立于1649年,是清政府为管理蒙古鄂尔多斯部而设立的盟级行政单位。
- 名称由来:伊克昭盟的名称来源于蒙古语“伊克昭”,意为“大庙”,因清初蒙古鄂尔多斯部六旗会盟于达拉特旗的规模宏大的王爱召而得名。
行政区划调整
- 撤盟设市:2001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伊克昭盟正式更名为鄂尔多斯市,标志着该地区从盟级行政单位升级为地级市。
- 辖区变化:鄂尔多斯市成立后,辖区包括东胜区、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杭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和康巴什新区。
鄂尔多斯名称的由来
蒙古语含义
- “鄂尔多斯”:在蒙古语中,“鄂尔多斯”意为“众多的宫殿”,这一名称源于明朝中期成吉思汗陵寝“八白室”移至此处,随之而来的蒙古部落名号为鄂尔多斯。
- 历史背景:成吉思汗陵寝的迁移使得蒙古部落名号为鄂尔多斯,该部落所驻牧的黄河大套以南的广大地域亦以鄂尔多斯命名。
名称的演变
- 早期名称:在元代,成吉思汗陵寝被称为“八白室”,而在清代,这一地区被称为鄂尔多斯部。
- 现代名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地区先后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单位,最终在2001年正式更名为鄂尔多斯市。
鄂尔多斯的历史变迁
古代历史
- 早期文明:早在7万年前,古“河套人”就在鄂尔多斯地区繁衍生息,创造了著名的“河套文化”。
- 游牧文化:从夏商春秋至秦汉唐宋的几千年中,先后有数十个北方部落民族在这里游牧生活,形成了以“鄂尔多斯青铜器”为代表的青铜文化。
近现代历史
- 蒙古统治:明朝中期,成吉思汗的后裔再次统一了这一地区,称鄂尔多斯万户。
- 清朝时期:清初首置伊克昭盟,推行盟旗制度管理蒙古鄂尔多斯部,清末增置东胜厅广招内地汉民垦荒。
现代发展
- 经济转型:2001年撤盟设市后,鄂尔多斯市凭借资源优势,经济高速发展,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经济中心。
- 城市升级: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努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鄂尔多斯的现代发展
经济成就
- GDP增长:2023年,鄂尔多斯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49.86亿元,同比增长7.0%,人均GDP达到264699元,居全国前列。
- 产业布局:鄂尔多斯市形成了以能源、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布局,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持续增长。
生态保护
- 绿色发展:鄂尔多斯市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 环境治理: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的治理率分别达到32%和75%,成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
社会民生
- 公共服务:鄂尔多斯市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方面投入巨大,连续四年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估中排名第一,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殊荣。
- 人口增长:2023年,鄂尔多斯市常住人口为222.0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9.19%,人口结构总体均衡。
鄂尔多斯市的前身是伊克昭盟,成立于1649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地区先后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单位,最终在2001年正式更名为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在蒙古语中意为“众多的宫殿”,这一名称源于明朝中期成吉思汗陵寝“八白室”移至此处。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凭借资源优势,经济高速发展,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和生态示范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