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延时服务费的支出范围需根据具体政策、学校规定及服务内容确定,但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核心方面:
一、教师相关支出
-
课时补助
根据年级不同,一二年级每节课57元,三至六年级每节课52元,按实际授课课时计算。
- 示例:某学校三至六年级每节课52元,若某教师某月授课20节,则课时补助为52×20=1040元。
-
管理课时费用
包括区域时段安全管理和行政值班管理,按实际参与人数或课时数计算。例如,每课间15元(安全管理)或每节课17元(含8%管理成本)。
-
绩效奖励
完成教学任务、班级管理规范等可获100%绩效服务费,违反规定(如无故空堂、早退)则扣除相应比例。
二、学生相关支出
-
学生活动经费
支持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用于购买器材、组织活动等。
-
贫困生减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审批后可免缴或减免费用,具体标准因地区而异。
三、其他必要支出
-
水电及办公费用
正常教学所需的水电费、办公用品等应从其他经费中列支,不得挪用课后延时服务费。
-
设施设备维护
购置或维护教学设备、消耗品等必要支出。
四、其他说明
-
资金性质 :属于社会服务性收费,不属于免费义务教育范畴,需按“成本核算,家长为主,政府补助”原则执行。
-
违规使用 :严禁将课后服务资金用于教师工资、办公费用等非指定用途,否则属于违规操作。
示例计算(某学校)
若某学校三至六年级每节课52元,某教师授课20节,管理课时20节,则该教师当月课后服务收入为: $$52 \times 20 + 17 \times 20 = 1040 + 340 = 1380 \text{元}$$
扣除绩效奖后实际到手金额需根据考核结果调整。
以上内容综合了不同地区的政策文件及学校实践案例,具体分配方案需以当地教育部门规定及学校实际执行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