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养犬咬伤后可能引发狂犬病感染(致死率近100%)、伤口细菌感染(如巴斯德菌、厌氧菌等)以及肌肉或骨组织损伤等严重危害。即使宠物已接种疫苗或伤口看似轻微,仍存在潜在风险,需立即规范处置。
-
狂犬病风险不可忽视
家养犬若未定期接种疫苗或接触过病犬,可能携带狂犬病毒。病毒通过咬伤、抓伤或舔舐黏膜进入人体,潜伏期通常1-3个月,发病后表现为恐水、狂躁等症状,目前无有效治疗手段。即使宠物“看似健康”,也无法凭外观判断是否带毒,因此所有暴露均需按规范冲洗伤口并接种疫苗。 -
复杂伤口感染隐患
犬口腔含多种病原体,如巴斯德菌、犬咬二氧化碳嗜纤维菌等,可导致局部化脓、蜂窝组织炎,甚至引发败血症或骨髓炎。深部咬伤更易感染,症状可能在6-24小时内出现,表现为红肿、发热或恶臭分泌物。及时用肥皂水冲洗15分钟并就医是关键。 -
机械性损伤与并发症
犬齿咬合力极强,可能造成贯穿伤或骨折,尤其儿童头面部受伤风险更高。闭合性伤口易被忽视,但深层组织可能已形成细菌温床。破伤风梭菌污染风险需警惕,二级以上暴露者需评估是否需接种破伤风疫苗。
提示:被咬后立即冲洗伤口并就医,根据暴露等级(Ⅰ-Ⅲ级)采取疫苗或免疫球蛋白注射。定期为宠物接种疫苗、避免接触流浪动物是预防核心。任何伤口均不可侥幸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