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养犬咬伤后确实存在感染风险,尤其是狂犬病、伤口细菌感染及破伤风等,需立即规范处理伤口并接种疫苗。 家养犬即使外观健康,仍可能携带病毒或细菌,其口腔菌群复杂,咬伤后感染风险不可忽视,致死率极高的狂犬病一旦发病几乎无药可救。
-
狂犬病是首要威胁
狂犬病毒通过犬类唾液传播,潜伏期通常1-3个月,发病后死亡率近100%。即使家养犬接种过疫苗,若未全程免疫或免疫失效,仍可能传播病毒。被咬后需按暴露分级(Ⅰ-Ⅲ级)处置,Ⅲ级暴露者必须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疫苗。 -
细菌感染不容小觑
犬咬伤后6-24小时内可能发生感染,表现为红肿、化脓或发热。深部伤口更易引发败血症、骨髓炎等,病原体包括巴斯德菌、厌氧菌等。及时用肥皂水冲洗15分钟并就医清创,可降低75%的感染风险。 -
其他潜在疾病风险
除狂犬病外,犬可能传播钩端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病等,通过接触尿液或分泌物感染。儿童、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需格外警惕,这类人群感染后并发症更严重。 -
破伤风预防不可遗漏
犬牙上的牙菌斑可能含破伤风梭菌,深部伤口需接种破伤风疫苗或免疫球蛋白,尤其5年内未加强免疫者。
总结:被家养犬咬伤后,无论伤口大小,均应第一时间彻底冲洗并就医评估。疫苗接种和伤口处理是预防感染的核心措施,切勿因犬只“看似健康”而侥幸拖延。科学防护能有效阻断疾病传播,保障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