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小型犬咬出血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彻底清除唾液和污染物,随后用碘伏消毒并尽快就医接种狂犬疫苗。关键步骤包括:快速冲洗、深度消毒、及时医疗干预,以降低感染和狂犬病风险。
-
彻底冲洗伤口
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洁剂)与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确保水流压力足够冲走残留唾液。若伤口较深,可用注射器灌注冲洗内部,避免病毒残留。冲洗后使用生理盐水去除肥皂残留,并用无菌纱布吸干水分。 -
规范消毒处理
冲洗完成后,用稀释碘伏或酒精(70%-75%浓度)涂抹伤口及周围皮肤,避免使用高浓度酒精以免刺激。碘伏对黏膜和破损皮肤更安全,能有效灭活狂犬病毒。注意:不要包扎或缝合伤口,保持开放状态利于排毒。 -
紧急医疗措施
即使伤口轻微,也需在24小时内就医评估。医生可能建议接种狂犬疫苗(全程5针)或注射免疫球蛋白,尤其当咬伤部位接近头颈部或伤口较深时。根据情况判断是否需要破伤风疫苗或抗生素预防感染。 -
后续护理与观察
愈合期间避免沾水,每日消毒并更换敷料。若出现红肿、化脓或发热,需立即复诊。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食物影响恢复。
及时规范的伤口处理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切勿因伤口小而忽视风险。若被咬伤,务必遵循“冲洗—消毒—就医”流程,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