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温导致路面打滑引发摔倒属于正常现象,核心原因与温度变化引发的摩擦系数降低、冰雪融化及昼夜温差有关。 温度回升时,冰雪表层融化为水膜或反复冻结形成薄冰,行人或车辆接触面摩擦力骤减,极易失控摔倒;人体反应速度在温差较大时可能下降,进一步增加风险。
气温回升至冰点附近时,冰雪混合物或薄冰表层开始融化,形成液态水膜覆盖路面,原本粗糙的冰雪表面变为光滑平面,鞋底或轮胎与地面摩擦力显著下降。尤其当昼夜温差大时,白天融化的雪水夜间重新结冰,形成肉眼难辨的“黑冰”或透明薄冰层,表面湿滑但难以察觉。不同材质路面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差异明显,例如柏油路面在升温时的摩擦系数降幅可能大于水泥路面。人体在温度骤变时肌肉灵活性可能降低,平衡调节能力减弱,遇到突发滑移时反应速度变慢,导致摔倒概率上升。
低温环境下,可通过穿戴防滑鞋套、避开阴面结冰路段、缩短步幅缓慢行走等方式降低风险;市政部门应及时清理残留冰雪、撒布融雪剂或防滑沙提升路面安全性。温度回升阶段仍需保持警惕,避免因“看似安全”的路况放松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