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不知名的狗咬伤后,若皮肤破损、出血或黏膜接触动物唾液,必须立即接种狂犬疫苗。关键点包括:伤口贯穿性出血、头面部受伤、动物无法追踪健康状态时需紧急处理,同时注射被动免疫制剂;轻微抓伤或无出血的咬伤也需接种疫苗;伤口处理与疫苗接种同样重要,延迟接种仍有效但越早越好。
-
暴露分级决定处置措施:根据最新规范,Ⅲ级暴露(贯穿性伤口、黏膜污染)必须联合使用疫苗和免疫球蛋白;Ⅱ级暴露(无出血抓伤)需全程接种疫苗。即使伤口微小,病毒仍可能通过神经侵入,不可心存侥幸。
-
动物来源不明是高风险信号:流浪狗或无法确认接种史的犬类,一律视为潜在传染源。即使动物看似健康,狂犬病毒潜伏期也可能无症状,绝不能以动物外观判断风险。
-
伤口处理的黄金标准: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交替冲洗15分钟,碘伏消毒并保持伤口开放。挤压排毒、缝合包扎或涂抹软膏反而会增加感染风险。
-
疫苗接种程序灵活但不可中断:5针法(0/3/7/14/28天)或“2-1-1”四针法均可选,头面部受伤或免疫缺陷者需加强剂量。孕妇、哺乳期女性无禁忌,延迟接种者需补足剂次。
-
被动免疫制剂的关键作用:严重咬伤后,疫苗产生抗体需7-10天,免疫球蛋白能立即中和病毒,尤其对头颈、手指等神经密集部位至关重要。
总结:狂犬病致死率近100%,暴露后预防是唯一手段。无论伤口大小,只要被不明犬类咬伤,务必彻底清创并规范接种疫苗。及时就医、完整记录接种史,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