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预防中暑高热的关键在于应对高温高湿的双重威胁,需通过科学补水、饮食调节、环境降温及高危人群防护等多维度措施降低风险。
-
科学补水与电解质补充
梅雨季湿度高导致汗液蒸发困难,易引发体温调节失衡。应定时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每小时500-1000ml),避免酒精和高糖饮料。大量出汗后需补充钾、镁等矿物质,可通过香蕉、西瓜、豆类等食物摄入。 -
饮食清淡与营养均衡
多吃苦瓜、黄瓜等清热利湿的蔬菜,以及富含水分的西瓜、猕猴桃。每日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蛋、豆制品)预防低钙血症,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加重代谢负担。 -
环境降温与物理防护
室内保持通风,空调温度设为25-27℃。外出时穿戴浅色宽松衣物,使用遮阳伞和防晒霜。避免正午时段活动,办公场所可放置冰毛巾或凉水冲手腕辅助散热。 -
高危人群重点防护
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及户外工作者需额外关注。65岁以上老人建议每日两次健康确认,户外作业者应调整工时并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 -
识别中暑征兆与急救
若出现头晕、恶心或体温超过38℃,立即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下。重症中暑(如昏迷、抽搐)需拨打急救电话,切勿喂水以防呛咳。
梅雨季防暑需兼顾“湿热”特性,从生活习惯到应急处理全面干预,尤其警惕热射病等致命风险。定期监测身体状况,及时调整防护措施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