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漳州人怎么过? 漳州人过冬至以“团圆”为核心,通过搓汤圆、祭祖、捏吉祥物等传统习俗,传递家庭和睦与祈福迎祥的愿景。 其中,“冬节圆”是必备食物,象征添岁团圆;“捏鸡母狗仔”则用糯米塑成三牲五果祈求兴旺;祭祖仪式凝聚宗族情感,而“九九消寒”和冬令进补则体现养生智慧。
-
全家搓圆,甜咸双味庆添岁
冬至前夕,漳州家家户户磨糯米浆、压干成粞,围坐搓圆。先做“圆仔公”“圆仔母”两粒大圆,再搓小圆环绕,寓意子孙绵延。汤圆分甜咸两派:甜圆用红糖水煮至黏稠,咸圆搭配小葱、萝卜丝、虾米等熬汤,口感Q弹。搓圆时忌数个数,单数兆男丁,双数兆女婴,充满趣味与期许。 -
捏鸡母狗仔,粘门祭神祈平安
除汤圆外,漳州人用糯米捏成鸡、猪、鱼等“三牲”和水果造型,称“捏鸡母狗仔”,象征六畜兴旺。煮熟后,将汤圆粘贴门楣、灶台、水井等处,敬谢神明护佑。孩童可自由塑形,增添节日欢乐,而“糊圆仔丁,出好丁”的俗信,更寄托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祝愿。 -
祠堂祭祖,冬节大如年
冬至清晨,族人聚集宗祠,以三牲、五果、冬至圆等行三跪九叩之礼,嫡长房主祭,分胙肉宴饮。新丧家庭暂停搓圆,但外出者需赶回团圆,否则被视为“不认祖宗”。台湾漳州裔延续“祭冬”传统,红白汤圆祭祖,九层糕分层蒸制,体现两岸同源文化。 -
数九进补,养生御寒迎春阳
冬至起“数九”,文人雅士饮酒消寒,闽南人则食姜母鸭、当归羊肉汤等温补菜肴。漳州民谚“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强调滋肾养阳,搭配大豆、菠菜等清淡食材平衡。“晒冬米”习俗将白米曝晒后存用,为病者煮粥,融合食疗智慧。
冬至对漳州人而言,既是舌尖上的团圆滋味,更是文化根脉的延续。 从搓圆的欢声笑语到祠堂的肃穆礼仪,从孩童捏塑的童趣到长辈的养生叮嘱,每一习俗都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对家族的深情。若想体验最地道的漳州冬节,不妨亲手搓一碗“冬节圆”,感受糯香里的千年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