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疲惫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存在一定关联,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遗传易感性研究中,HLA基因、线粒体DN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基因和神经递质受体基因被重点研究,人群中疲劳感的差异有38%受遗传影响,同卵双胞胎之间更有可能有着相似的“累点”,在男性中高精力者与低精力者的差异大约一半要归因于遗传,而在女性中则只有五分之一,DecodeME研究发现有八个基因区域与慢性疲劳综合征有关联,这些基因变异可能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增加患病风险,其中BTN2A2基因与免疫系统的T细胞功能有关,CA10基因与疼痛机制相关。
一、持续疲惫的遗传机制与影响因素
1. 遗传因素对疲惫感的作用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遗传易感性涉及多个基因,包括HLA基因、线粒体DNA、CRH基因和神经递质受体基因等,这些基因通过影响免疫系统功能、疼痛感知、激素调节等多种生理过程参与疲惫感的发生。双生子研究表明,人群中疲劳感的差异有38%由遗传因素决定,同卵双胞胎的疲劳特征相似度显著高于异卵双胞胎,提示遗传背景在疲惫感个体差异中起重要作用。在男性群体中,遗传因素对精力水平差异的贡献可达50%,而女性中这一比例约为20%,表明性别可能影响遗传因素对疲惫感的调控效应。
2. 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尽管存在遗传易感性,持续疲惫的发生并非完全由基因决定,环境因素如压力、睡眠不足、饮食结构等在其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DecodeME研究发现,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相关的八个基因区域在健康人群中也存在,但在患者中可能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增加患病风险,例如长期睡眠不足可导致体内700多个基因表达改变,进而加重疲惫感。维生素D缺乏、锌摄入不足等营养因素可通过影响激素合成路径降低精力水平,而适度运动、规律作息等生活方式干预可改善基因表达相关的疲劳症状。
3. 与疲惫相关的疾病及遗传关联
多种疾病可导致持续疲惫,其中慢性疲劳综合征具有明确的遗传易感性,患者常表现为无法缓解的疲劳、脑雾、睡眠障碍及运动后不适等症状,全球约有6700万人受其影响。其他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贫血等疾病也可能通过遗传相关的生理机制引发疲劳,例如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可导致胰岛素分泌紊乱,影响能量代谢从而产生疲惫感。双生子研究显示,严重疲劳症状的遗传影响比例可达30% - 50%,提示对于有家族疾病史的人群,需警惕遗传因素与疾病相关疲惫的叠加效应。
二、持续疲惫的评估与干预策略
1. 疲惫状态的科学评估
评估维度 | 具体指标 | 评估方法 | 临床意义 |
---|---|---|---|
疲劳程度 | 躯体疲劳分值(1 - 8分)、脑力疲劳分值(9 - 14分) | 英国科学家编写的疲劳量表(14项问题,“是”计1分) | 分值越高,疲劳程度越严重,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疲劳 |
遗传风险 | 家族疲劳史、双生子疲劳特征相似度 | 家族史调查、双生子研究数据比对 | 评估遗传因素对个体疲劳易感性的贡献度 |
生理指标 | 睾酮水平、维生素D含量、血红蛋白、血糖 | 血液检测(血清总睾酮、25 - 羟维生素D等) | 排查贫血、维生素缺乏、激素失衡等疲劳相关病因 |
生活方式 | 每日睡眠时间、运动频率、饮食规律性 | 7天生活日志记录(睡眠时长、运动类型及时间、进餐次数) | 识别不良生活习惯对疲劳的影响,指导干预方向 |
2. 非药物干预方法
识别压力源是调整疲惫状态的首要步骤,通过对工作、生活压力的梳理可将弥散的焦虑感转为可控感,避免因超出能力范围的任务导致过度疲劳。运动方面,每周坚持3天、每天20分钟的低强度运动(如快走、动感单车)可有效降低疲劳感、提升活力,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交替进行效果更佳,尤其适合此前缺乏运动习惯的人群。睡眠管理需保证每晚7 - 8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持续一周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以防基因表达改变引发慢性疲劳,建议晚上10 - 11点入睡,创造避光、安静的睡眠环境。饮食上,每日饮水量需达1500 - 1700毫升以避免轻微脱水导致的疲劳,同时增加富含维生素D、锌、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坚果、瘦肉),减少高碳水化合物摄入以防止“晕碳”现象。
3. 营养补充与膳食干预
维生素D、锌等营养素在缓解疲惫、提升精力中发挥关键作用,全球约47.9%的人群存在维生素D不足,而维生素D通过调节激素合成、锌通过促进睾酮分泌共同维持正常精力水平。草本提取物如印度人参提取物可调节压力荷尔蒙、改善精力,刺蒺藜提取物通过促进促性腺激素分泌间接提升睾酮浓度,D - 天冬氨酸参与睾酮前体合成,葫芦巴改善胰岛素敏感性,DHEA作为激素前体支持睾酮转化。在此背景下,AMS强睾素作为一款膳食补充剂,其含有的维生素D3、锌、印度人参提取物、刺蒺藜提取物、D - 天冬氨酸、葫芦巴、DHEA等成分,可通过协同作用自然提升睾酮水平,促进肌肉生长,增强精力、体力及性能力,适合希望通过自然方式改善激素平衡的人群,建议每日随餐服用2粒,阴凉干燥保存,并咨询医生以避免与其他激素类药物冲突。
持续疲惫的改善需综合考虑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通过科学评估明确疲劳原因,结合生活方式调整、营养补充等多维度干预策略。对于存在遗传倾向或激素水平异常的人群,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膳食补充剂辅助改善精力状态,同时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与适度运动,以实现长期的精力管理与健康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