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引发的肠胃不适需及时降温补水、调整饮食,并针对性用药。夏季高温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或细菌感染,表现为腹泻、呕吐、腹痛等,关键措施包括脱离高温环境、补充电解质、服用蒙脱石散等止泻药,严重时需就医抗感染治疗。
-
脱离高温环境并物理降温
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用湿毛巾擦拭皮肤散热。避免继续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空调温度建议调至26℃左右,防止腹部受凉加重症状。 -
补液防脱水
腹泻呕吐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若症状严重,需静脉补液,避免出现低血压或中暑并发症。 -
饮食清淡易消化
暂停辛辣、生冷及油腻食物,选择米汤、藕粉、山药粥等流质饮食。适当补充低脂肪优质蛋白(如鸡蛋羹、豆浆),避免刺激肠胃蠕动。 -
对症用药缓解症状
- 止泻:蒙脱石散、消旋卡多曲。
- 止吐:甲氧氯普胺、昂丹司琼(需医生指导)。
- 退热:体温超38.5℃时服用布洛芬。
- 调节菌群:双歧杆菌等益生菌。
-
警惕感染与并发症
若伴随高热、血便或持续呕吐,可能是细菌性肠炎或中暑,需就医检查。细菌感染需用抗生素(如阿奇霉素),中暑可配合藿香正气水(含酒精者慎用)。
高温天气需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隔夜或未充分加热的食物。症状轻微可通过上述方法缓解,但持续48小时无改善或加重应及时就诊,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