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冷天气中暑衰竭需立即脱离潮湿环境、物理降温并补充电解质,严重者需送医。 其核心在于纠正体温调节失衡与电解质紊乱,且因湿冷环境易被忽视,需特别警惕。
-
快速转移至干燥通风处:湿冷环境中暑常因汗液蒸发受阻导致体温飙升,需第一时间脱离高湿度环境,移至阴凉干燥区域,脱去潮湿衣物以利散热。若条件允许,开启空调除湿功能(室温建议22-25℃),平躺时抬高下肢15-30厘米促进血液循环。
-
分阶段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全身后转为冷水或冰敷(腋下、腹股沟等大动脉处),避免直接冻伤皮肤。湿冷天气中暑者可能皮肤冰凉但核心体温高,需持续监测腋温或耳温,每10分钟测量一次直至低于38℃。
-
补充含盐电解质饮料: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每次≤200ml),忌一次性大量饮水。湿冷环境下出汗量可能被低估,更易出现低钠血症,可口服人丹、藿香正气水等促进恢复。
-
紧急送医指征:若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或体温持续超过40℃,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转运时保持侧卧防呕吐窒息,途中继续冰敷降温,避免使用镇静类药物。
湿冷天气中暑易与感冒混淆,若长时间暴露后出现头晕、冷汗、脉弱等症状,应按中暑优先处理。日常需注意环境湿度调节,备好风油精、口服补液盐等应急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