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冷中暑痉挛是高温高湿环境下因电解质失衡引发的肌肉抽搐,需立即脱离潮湿闷热环境、补充电解质、物理降温并按摩痉挛部位。若伴随高热或意识模糊,应紧急送医。
- 脱离环境: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脱去潮湿衣物,保持空气流通。湿冷环境会加速体温流失,但闷热潮湿反而抑制散热,需优先改善环境温湿度。
- 补充电解质: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少量多次补充。大量出汗后仅补水会稀释体内钠浓度,加重痉挛,需同步补充钾、镁等矿物质。
- 物理降温: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避免直接冰敷。湿冷中暑常伴随体温调节紊乱,降温需温和持续,防止血管剧烈收缩。
- 缓解痉挛:轻柔拉伸抽筋部位(如小腿反向扳脚背),辅以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热痉挛多因钠流失,按摩可放松肌肉但需避免用力过猛。
- 就医指征:若抽搐持续超过10分钟、出现呕吐或意识障碍,需立即送医。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更易发展为热射病,不可延误治疗。
预防湿冷中暑需穿透气衣物,避免长时间滞留高温高湿环境,运动后及时补充电解质饮料。警惕“非典型中暑”症状,如寒战、皮肤黏冷等,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