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冷脱水热是由于人体在湿冷环境中水分流失过多且补充不足,导致体温调节失衡引发的发热现象,常见于婴幼儿及特殊环境作业人群,核心诱因包括高湿低温环境加速隐性脱水、汗液蒸发受阻及体温中枢代偿性升温。
湿冷脱水热的发生机制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
-
环境因素双重作用
湿冷环境(如冬季高湿度低温地区)会抑制汗液蒸发效率,同时低温刺激体表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此时人体通过呼吸、不显性出汗持续丢失水分,若未及时补充,隐性脱水会逐渐累积,最终影响体温调节功能。 -
生理调节代偿失衡
脱水状态下,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循环减缓,代谢产热堆积。体温中枢为维持核心温度,会通过升高设定点触发发热反应。婴幼儿因汗腺及神经调节未发育完善,更易出现这种代偿性高热。 -
行为性诱因叠加
过度包裹衣物(如婴儿襁褓过厚)或长时间暴露于湿冷环境(如户外作业),会进一步限制散热通道。水分摄入不足或电解质流失(如伴随腹泻)会加速脱水进程,形成发热循环。
预防湿冷脱水热需注重环境湿度调控、分层保暖与定时补水,尤其对婴幼儿及高危人群需监测早期脱水迹象(如尿量减少、烦躁等)。出现发热时优先补充含电解质液体,并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避免盲目使用退热药加重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