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易疲劳主要是由于体温调节消耗能量、自律神经紊乱、血液循环减缓及免疫力下降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环境温度骤降时,人体需调动更多能量维持体温,导致代谢负担加重;同时寒冷刺激血管收缩,影响供氧和营养输送,引发嗜睡、乏力等症状。温差过大会扰乱生物钟和内分泌平衡,进一步加剧疲劳感。
- 能量消耗与代谢变化:寒冷环境中,身体需通过颤抖或非颤抖性产热维持核心体温,这一过程会加速能量消耗。若未及时补充热量,易出现低血糖性疲劳,尤其常见于贫血或饮食不均衡人群。
- 自律神经失调:温差超过7℃时,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易被打破,导致失眠、头痛或情绪低落,间接引发疲劳。中医认为风寒湿邪侵袭会阻滞气血运行,加重倦怠感。
- 血液循环障碍:低温使血管收缩,血流速度减慢,肌肉和大脑供血不足,表现为四肢冰冷、反应迟钝。久坐办公者更易因局部循环差而疲劳。
- 免疫力与慢性病影响:降温时呼吸道黏膜防御力下降,潜伏感染(如病毒性感冒)或慢性病(如甲减)症状可能被激活,消耗体能并诱发持续性疲劳。
为缓解降温疲劳,建议保持室内恒温、穿戴保暖衣物,适当摄入姜茶等温性食物,并做扩胸运动促进血液循环。若疲劳伴随长期嗜睡或体重异常变化,需排查贫血、甲状腺功能等潜在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