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天出现中耳炎主要与湿度骤增、气压波动、霉菌滋生三大因素密切相关。潮湿环境导致耳咽管功能紊乱,气压变化影响中耳压力平衡,霉菌繁殖则直接引发外耳道感染,三者共同作用易诱发耳部炎症。
-
湿度与耳咽管功能障碍:梅雨季空气湿度高达80%以上,鼻腔粘膜肿胀会阻塞耳咽管(连接中耳与咽喉的通道),导致中耳积液无法排出,形成细菌滋生的温床。游泳或洗头时耳道进水会进一步加剧这一问题。
-
气压变化引发压力失衡:梅雨常伴随骤然的低气压,中耳需通过耳咽管调节内外压力差。若调节不及时,会出现耳闷、胀痛,严重时导致鼓膜内陷或毛细血管破裂,为病原体入侵创造条件。
-
霉菌性外耳道炎高发:温暖潮湿环境促使曲霉菌、念珠菌等在外耳道繁殖,典型症状为奇痒难忍、耳道潮湿。不当掏耳或使用不洁工具会破坏耳道酸性保护层,加速霉菌扩散至中耳。
-
继发感染风险增加:室内通风不足时,呼吸道病毒更易通过鼻咽部侵入耳咽管。儿童因耳咽管短平,感冒后化脓性中耳炎发病率较平日升高30%。
预防需从环境控制与行为干预双管齐下:使用除湿机保持湿度低于60%,淋浴时佩戴硅胶耳塞;避免用力擤鼻,改用生理盐水喷雾清洁鼻腔;耳痒时勿自行掏挖,及时就医进行真菌镜检。中耳炎反复发作者可考虑过敏原筛查,排除过敏性鼻炎等潜在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