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高温高湿易引发中暑,快速降温、补充电解质、及时就医是关键。轻症可通过物理降温(如湿毛巾擦拭、冰敷大动脉)和饮用淡盐水缓解;重症中暑(如体温超40℃、意识模糊)需立即送医,避免热射病危及生命。日常预防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并备好人丹、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
- 识别中暑分级:先兆中暑表现为头晕、口渴,体温正常或略高;轻症中暑伴随面色潮红、大量出汗,体温超38℃;重症中暑(热射病)会出现昏迷、抽搐,体温超40℃,死亡率极高。
- 急救三步法:
- 转移: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脱去多余衣物。
- 降温:用凉水擦拭全身,冰敷腋下、颈部等部位,避免酒精擦拭刺激皮肤。
- 补液:清醒者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昏迷者避免喂水防呛咳。
- 药物辅助:轻症可服用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但高血压、孕妇等需谨慎;重症需医生指导使用氯丙嗪等药物调节体温。
- 饮食调理:多吃西瓜、绿豆汤等清热食物,补充钾、镁(如香蕉、菠菜),每日摄入优质蛋白(鱼、豆制品)维持电解质平衡。
- 长期预防:梅雨季避免正午外出,穿着透气衣物;室内保持通风,空调温度设26℃左右;老人、儿童等重点人群需定期监测体温。
梅雨季中暑救治需分秒必争,轻症及时处理可自愈,重症务必立即就医。日常防暑胜过治疗,合理作息与科学饮食能有效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