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瓣膜病药物治疗需个体化,常用强心剂、利尿剂、抗凝药及改善心脏重构的药物联合治疗,但无“特效药”,患者需遵医嘱科学用药。
心脏瓣膜病的用药目标是改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并降低并发症风险。最常用的药物组合以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为主,必要时联合抗凝药或强心剂。轻度患者可优先使用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利尿剂缓解水肿,或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中重度患者需结合ACEI/ARB类药物(如贝那普利、厄贝沙坦)改善心脏重构,或硝酸酯类药物扩张血管。若合并房颤或血栓风险,华法林、达比加群等抗凝药不可或缺。
不同药物针对心脏瓣膜病的病理机制不同,如单硝酸异山梨酯可扩张血管、改善供血;螺内酯通过拮抗醛固酮减轻心衰;地高辛则增强心肌收缩力。但药物疗效依赖个体状况,需定期复查调整剂量。例如,抗凝治疗需监测凝血指标,利尿剂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需配合钾剂补充。若病情严重,药物治疗仅作为辅助,手术换瓣仍是根本解决手段。
治疗心瓣膜病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换药或停药。除药物外,低盐饮食、避免劳累及防感染对预后至关重要。患者应定期评估心脏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选择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