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纤颤的紧急处理需要立即启动心肺复苏(CPR)并优先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电击除颤,同时结合抗心律失常药物静脉注射和持续生命支持。早期识别与快速干预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每延迟1分钟除颤,存活率下降7%-10%。
-
快速识别与启动应急响应
发现患者意识丧失、无脉搏、无自主呼吸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启动院内急救系统。检查心电图确认心室纤颤波形(QRS波消失,呈现不规则颤动波)。在AED到达前,持续进行胸外按压(深度5-6cm,频率100-120次/分钟),开放气道并给予人工呼吸(30:2按压通气比)。 -
电除颤优先原则
取得AED后立即进行单相波360焦耳或双相波150-200焦耳电击,首次除颤未成功则继续2分钟CPR后再次电击。若三次电击无效,转为持续CPR并建立高级气道(如气管插管),同时通过静脉通路给予肾上腺素1mg(每3-5分钟重复)联合胺碘酮300mg静脉推注。 -
药物联合治疗策略
在维持循环的基础上,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 胺碘酮:首剂300mg稀释后静推,维持剂量1mg/min输注6小时
- 利多卡因:作为二线药物,1-1.5mg/kg静推,每5-10分钟重复至总量3mg/kg
- 硫酸镁:适用于低镁血症者,2g稀释后缓慢静注
同时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血钾>4.0mmol/L、血镁>1.0mmol/L)。
- 后续生命支持与病因治疗
恢复自主循环后转入ICU进行目标体温管理(32-36℃维持24小时)、优化通气参数(氧饱和度94-98%),并开展冠状动脉造影(疑似心梗时)或超声心动图评估结构性心脏病。需排查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如洋地黄类)等可逆诱因。
心室纤颤的黄金抢救时间为发病后4分钟内,建议公共场所普及AED配置,冠心病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心肺复苏培训。患者恢复后需植入ICD(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预防复发,并规范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二级预防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