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流程通过组织处理、抗原修复、抗体孵育及显色观察四阶段精准定位疾病标志物,需严格控温、脱水及封闭条件确保结果可靠,适用于肿瘤分型与耐药基因检测。
-
标本预处理阶段:首先对组织或细胞标本(常为石蜡切片)进行固定、脱水及石蜡包埋,确保抗原保存完整。切片需脱蜡至水,通过梯度乙醇充分清洗,随后用高压、微波或酶解法修复因固定而封闭的抗原位点,恢复组织抗原反应活性。
-
封闭与抗体孵育流程:以封闭液抑制非特异性结合后,滴加特异性一抗与组织抗原结合,需在4℃孵育过夜以提升反应效率。次日以标记二抗(如过氧化物酶或荧光素)覆盖,室温孵育强化信号,二抗选择需与一抗来源匹配以提高精度。
-
显色与观察环节:利用酶底物显色反应(如DAB)或荧光标记可视化抗原分布,常规镜检结合图像分析确认目标蛋白表达强度及位置。关键质控步骤包括设置阳性对照及抗体稀释液pH值校准,避免假阴性/阳性。
-
技术适配与局限性:免疫组化侧重形态学与功能协同分析,虽检测灵敏度优于ELISA和Western blot,但对膜蛋白显色弱于免疫荧光。实际操作需规范温控及试剂时效,针对不同蛋白(如紧密连接蛋白ZO-1)差异选择冻片或石蜡切片。
免疫组化作为病理诊断核心工具,涵盖从标本制备到数据分析的全链条标准化操作,其准确度高度依赖人员经验和质控节点,尤其在肿瘤分型中需结合多标记联检提升可靠性,助力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