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即时结算改革正在全国加速推进,覆盖超24万家定点医药机构,通过智能化系统实现医院回款“秒到账”,大幅压缩结算周期,并结合基金预付机制缓解医疗机构资金压力。
-
改革进程全国铺开,智能系统提升效率:国家医保局截至2025年3月底已在24个省份落地即时结算,覆盖24.67万家机构,拨付金额达1657亿元。各地依托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实现“线上即时申报—系统智能核验—财政直联拨付”全流程自动化,部分地区将结算周期从30天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例如河北省上线“日结算、月核算”模式后,医院资金回款实现“日日到账”,福建则推出“日申报日拨付”与60%-80%预拨比例结合的方式。
-
政策灵活多样,差异化推进改革:各省份根据实际条件选择不同模式:河北、浙江等地以提高拨付频次缩短周期;吉林、黑龙江等通过压缩结算时长提高效率;北京、上海采用按月预拨方式缓解机构压力。国家医保局允许地方试点创新,如广西探索“双轨制”,区分DRG费用与非DRG费用制定差异化时限(非DRG费用5日、DRG费用10日结清),全国首批17省份的76个统筹地区已启动试点,2026年底前完成全覆盖。
-
预付+结算双保障,破解资金短缺难题:即时结算与基金预付形成双重支撑。2025年,国家医保局提前预付723亿元至基层医疗机构,确保设备更新、药品采购等运营需求。广西南宁通过总额1.61亿元的预付金,直接提升县域医院现金流周转率,浙江改革后医院采购高端设备的资金压力大幅降低,医务人员收入稳定性改善,职业倦怠现象减少。
-
安全与效率并重,动态监测规避风险:改革强化智能审核与风险管控,例如福建建立“受理-审核-拨付”三层不相容内控机制,对违规或考核不合格机构暂停结算服务。政策同步引入动态监测体系,既防范医保基金滥用,又通过实时数据追踪提升透明度,倒逼医疗机构规范服务流程,减少超范围用药或过度医疗行为。
医保即时结算改革通过技术赋能与政策创新,不仅优化了医疗机构资金流,更推动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未来随着全国统一推行,患者就医负担有望进一步减轻,医、保、患三方将持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