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固定手术的固定物通常在术后1-2年取出,但需根据骨折类型、愈合情况、患者年龄等因素综合评估。例如,锁骨钩钢板6个月取出,下胫腓联合螺钉2-3个月取出,而股骨干髓内钉可能需2-3年。关键点:过早取出易导致再骨折,过晚则可能因骨痂包裹增加手术难度,甚至无法取出。
-
骨折类型与部位决定时间窗口
踝关节或髌骨骨折的内固定物通常在8-12个月取出,而股骨干或胫骨等承重部位需更长时间(12-36个月)。儿童骨折愈合快,如肱骨髁上骨折仅需2-3个月。 -
内固定材料与生物相容性
钛合金等现代材料组织相容性高,可长期留存,但金属电解或应力遮挡可能引发骨质疏松,建议年轻人优先取出。可吸收材料则无需二次手术。 -
患者个体化评估
高龄或健康状况差者需权衡手术风险,若内固定物未引发疼痛或感染,可保留。术后需定期复查X光,确认骨折线完全消失且功能恢复后再决定。 -
延迟取出的风险
超过5年未取的固定物可能被骨痂紧密包裹,导致螺钉断裂或取出困难。应力集中还可能引发局部再骨折,需在医生指导下把握最佳时机。
提示:内固定物取出并非强制,需结合医生建议与自身恢复情况。术后避免过早剧烈运动,遵循康复计划以降低再骨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