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直肠癌患者在化疗放疗后出现手术指征时,需通过多学科评估明确肿瘤可切除性,结合患者耐受性制定个体化方案,手术时机和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预后。以下是关键处理原则:
-
多学科团队(MDT)评估
由肿瘤外科、放疗科、病理科等专家联合评估化疗/放疗后肿瘤退缩情况。若影像学显示原发灶明显缩小、淋巴结转移灶消失,且无远处转移,可考虑根治性手术;若仍有可疑病灶,可能需追加辅助治疗或姑息性手术。 -
手术时机选择
- 新辅助治疗后6-12周是常规手术窗口期,此时肿瘤退缩达峰值且组织水肿减轻。
- 放疗后若出现严重纤维化,需延长等待时间至3个月以上,降低吻合口瘘风险。
-
术式调整原则
- 原计划低位保肛患者若肿瘤退缩理想,可尝试保留肛门括约肌;
- 若放疗导致盆腔粘连严重,可能需改为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
- 术中冰冻病理确认切缘阴性至关重要。
-
围术期管理要点
- 加强营养支持纠正放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
- 预防性造口可降低吻合口并发症风险;
- 术后需继续监测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征象。
对于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规范化的综合治疗能显著提高生存率。需注意,部分病例虽达到影像学手术标准,但病理学可能仍存在残留癌细胞,术后辅助治疗不可忽视。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完成全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