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低于标准或支出型贫困
低保户的认定标准综合了收入、支出和财产状况,具体标准因地区政策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核心要素保持一致。以下是最新认定标准的综合说明:
一、收入标准
-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根据2024年政策调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956元,农村居民为779元。部分城市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收入核算,包括种植养殖收益等实物收入。
-
家庭人均收入限制
-
收入型困难家庭 :扣除医疗、教育等刚性支出后,家庭人均月可支配收入连续12个月低于当地标准。
-
支出型困难家庭 :扣除刚性支出后,家庭人均月可支配收入低于当地标准2倍,且疾病等支出未痊愈仍需治疗。
-
二、支出标准
-
刚性支出范围
包括医疗费用(自负部分)、残疾康复、教育费用等不可预见的刚性支出。
-
家庭财产限制
-
金融资产(如银行存款、股票)人均金额不超过当地24个月低保标准;
-
住房标准:拥有住房不超过1套(含祖屋但非居住用途),且无超标车辆(残疾人代步车、燃油摩托车等);
-
其他限制:无商事登记信息、无高档车辆、无奢侈品消费等。
-
三、其他认定条件
-
户籍与财产状况
需持有当地常住户口,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标准且财产符合规定。
-
特殊群体保障
-
重度残疾人(一级/二级)、长期患病家庭等可单独申请;
-
失业人员领取救济金期间或期满未就业的家庭。
-
四、申请流程与审核
-
申请材料
包括收入证明、财产清单、医疗证明等。
-
审核机制
县级民政部门通过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入户调查等方式综合评估。
五、地区差异说明
-
补贴标准 :如A类困难家庭月补助不低于464元,B类302元,C类210元;
-
调整机制 :2025年多地政策调整,如广西某村因财产超标被拒保。
总结
低保户认定以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标准为核心,同时扣除刚性支出,并严格核查财产状况。政策强调精准识别,通过细化收入核算和强化财产监管,确保保障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