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并非一种独立疾病,而是由神经系统病变导致下肢深感觉丧失,引起的躯干失衡、躯体摇晃和平衡障碍的一组症候群。走路时,患者往往一脚高抬、骤然垂落,双目下视,两脚间距宽以防倾斜,闭眼时无法维持平衡。以下为你展开介绍:
- 发病机制:深感觉传导路径,即脊神经后根、脊髓后索、丘脑至大脑皮质顶叶任一部分受损,均会引发深感觉性共济失调。患者无法辨别肢体位置与运动方向,进而出现症状。
- 常见病因:
- 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共济失调,具有家族遗传史,以缓慢进展的对称性共济失调为特征。
- 营养缺乏:像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多因维生素 B₁₂摄入、吸收等环节障碍,致使体内含量不足,病变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
- 感染相关:例如脊髓痨,是神经梅毒的一种,梅毒螺旋体感染 10-30 年后可能发病,脊髓后索和后根变性萎缩是其病理表现。
- 免疫性疾病:多发性硬化属于此类,其病理特征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内多发性脱髓鞘斑块,可影响感觉传导通路。
- 其他:慢性乙醇中毒、副肿瘤综合征及多发性神经病等,也可能引发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 主要症状:站立不稳,迈步远近难控,落脚不知深浅,有踩棉花感。睁眼时因视觉辅助,症状较轻,黑暗或闭眼时加重。还可能伴有下肢针刺样或闪电样疼痛、括约肌及性功能障碍、肢体无力、视力下降、抑郁、焦虑、膀胱功能障碍等症状。
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提示神经系统存在病变,若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通过体格检查、脑脊液检测、CT、磁共振成像、肌电图等检查明确病因,并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配合康复训练改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