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是一种因深感觉障碍导致的行走不稳症状,常见于脊髓病变、营养缺乏性疾病和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如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痨、多发性硬化等。典型表现为行走时步幅宽大、踩棉花感、闭目难立征阳性,且夜间行走困难。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由维生素B12缺乏引起,早期伴随贫血、舌炎等症状,后期出现双下肢无力、步态不稳和肢体末端麻木。患者行走时步基增宽,闭眼站立时摇晃加剧,Romberg征阳性。 -
脊髓痨
为晚期神经梅毒的表现,除步态不稳外,还有下肢闪电样疼痛、膝踝反射消失及阿-罗瞳孔。深感觉障碍导致患者行走时需紧盯地面,闭眼后无法维持平衡。 -
多发性硬化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可累及脊髓后索,引发感觉性共济失调。患者常合并肢体无力、视力下降和膀胱功能障碍,步态异常随病情波动。 -
脊髓压迫症与遗传性疾病
肿瘤、椎管狭窄等压迫脊髓后索,或遗传性共济失调(如Friedreich共济失调)均可导致类似步态。特征为高抬腿、重落地,且伴随位置觉和震动觉减退。 -
其他病因
慢性酒精中毒、副肿瘤综合征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也可能损伤深感觉通路,表现为夜间行走困难、步态代偿性宽基底。
若出现上述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针对性治疗(如补充维生素B12、免疫调节)结合康复训练,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