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是一种因深感觉传导障碍导致的行走不稳现象,核心表现为闭眼时步态异常加重、行走如踩棉花感,常伴随肢体协调性下降和平衡障碍。其典型特征是患者依赖视觉代偿,睁眼行走症状减轻,闭眼时步态失调显著恶化。
-
发病机制
感觉性共济失调源于脊髓后索、周围神经或大脑感觉区的损伤,导致关节位置觉、振动觉等深感觉信息无法正常传导。患者失去对肢体空间位置的精准感知,需通过视觉反馈弥补缺陷,形成“视觉依赖型步态”。 -
典型表现
- 步基增宽:双腿分开以增加支撑面
- 踏步过重:脚掌用力拍击地面以增强触觉反馈
- 摇摆不稳:躯干左右晃动,闭眼时易跌倒
- 夜间加重:光线不足时症状更明显
-
常见病因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维生素B12缺乏)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多发性硬化或脊髓小脑变性
- 某些中毒性疾病(如重金属中毒)
-
与其他共济失调的鉴别
与小脑性共济失调不同,感觉性共济失调无眼球震颤和意向性震颤,且语言功能不受影响;前庭性共济失调则多伴眩晕、恶心等前庭症状。
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建议出现特征性步态者及时排查深感觉通路病变,针对性补充B族维生素或控制基础疾病能有效缓解症状。康复训练中需加强平衡觉替代训练,如利用软垫行走、闭眼站立等提升代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