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知道缴费基数为19439元,无法准确计算退休能拿多少钱。退休金的计算较为复杂,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基础养老金部分
- 公式
- 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 缴费基数×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 这里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需要根据历年的缴费情况确定(例如,如果一直按实际工资足额缴费,缴费指数可能在1左右,但如果存在缴费基数低于实际工资等情况,缴费指数会有所不同),而且还需要知道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以及缴费年限(从开始缴费到退休的累计年数)等信息。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
- 公式
- 个人账户养老金 = 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
- 个人账户储存额取决于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一般为8%左右,不同地区可能有差异)以及缴费年限。例如,如果按照19439元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为8%,每月进入个人账户的金额为19439×8% = 1555.12元,缴费年限越长,个人账户储存额就越多。计发月数则根据退休年龄确定,例如,60岁退休,计发月数为139个月;55岁退休,计发月数为170个月等。
三、过渡性养老金(部分人员适用)
- 情况说明
- 对于有视同缴费年限(例如,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的人员,还会计算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方式各地有所不同,一般与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视同缴费年限等因素有关。
所以,要准确计算退休金,除了缴费基数外,还需要知道缴费年限、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退休年龄以及是否存在视同缴费年限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