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是公海
南海的海洋属性需要从历史、法律和现实管理三个维度综合理解:
一、南海的地理范围
南海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其范围北接中国大陆南部,南至赤道,西邻菲律宾群岛,东接太平洋,东、西跨度分别约600-1000公里和2000公里。根据国际法,领海为距陆地或岛屿200海里(约380公里)内的海域,而公海则是200海里之外的部分。南海绝大部分区域(约210万平方公里)属于公海。
二、南海的历史与法律地位
-
中国最早发现与管辖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并开发经营南海,汉武帝时期已有航海记录,历代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行使管辖权。
-
法律依据
-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对领海拥有主权,但公海属于全人类共同管辖。
-
多份国际地图和权威资料(包括中国官方地图)均将南海整体划入中国版图,体现了历史形成的实际管辖权。
-
三、争议与误解澄清
部分外媒和公众可能因以下原因产生误解:
-
概念混淆 :将“中国领海”与“中国管辖的海域”混同,忽视领海仅占南海总面积的约7.3%;
-
历史争议 :个别观点可能错误引用历史事件,但缺乏法律依据。
四、现实管理情况
中国通过设立三沙市、建立海洋保护区、开展资源开发等措施,对南海进行了有效管理,体现了对公海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维权。
南海大部分区域为公海,但中国对其领海(约210万平方公里)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并通过历史实践和法律手段维护了管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