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类与病因
-
生理性原因
常见于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妊娠、发热或湿热环境等,多与交感神经兴奋或血容量增加有关。 -
病理性原因
包括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动静脉瘘、肝硬化、维生素B1缺乏(脚气性心脏病)等。少数患者为原发性高动力性循环,病因不明,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β受体敏感性异常有关。
二、典型症状
- 心血管症状:心悸、胸痛(多为刺痛)、气急、乏力,偶见心力衰竭(如端坐呼吸)。
- 全身症状:头晕、低热、多汗、失眠、四肢麻木等。
- 体征:心率增快(静息时可达90-170次/分钟)、收缩压升高、脉压差增大,心脏听诊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三、诊断与治疗
-
诊断
- 需排除其他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
- 通过心电图(可能显示左室高电压)、心脏超声(心脏搏动强烈但心影正常)等辅助检查。
-
治疗原则
- 生理性因素:去除诱因(如休息、降温)即可缓解。
- 病理性因素:针对原发病治疗(如补铁治疗贫血、控制甲亢)。
- 药物:首选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降低心率和心肌耗氧量;严重心力衰竭时需联合利尿剂、扩血管药物。
四、预后与注意事项
-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需长期管理原发病。
- 避免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慎用兴奋性药物或食物(如咖啡、浓茶)。
若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