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性脑梗死(asympto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静止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定义:患者既往没有明确的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临床上无自觉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查体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但头部影像学检查(如脑 CT 扫描、脑 MRI 检查)发现存在与脑血管分布一致的脑梗死灶或脑软化灶。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基本病因:病因较复杂,发病机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相同,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血栓形成或动脉狭窄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所致。
- 诱发因素: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增长、男性、吸烟、高血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代谢综合征、慢性肾衰、颈总动脉内膜 - 中层厚度增加或颈动脉斑块形成、扩张型心肌病、心房颤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β - 地中海贫血等,还可能与心脏手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有关。
- 临床表现
- 常见症状:多数患者有一些轻微症状,如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头外伤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精神异常等,其中头痛伴头晕发病率较高。
- 抑郁症表现:约 1/3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有抑郁症表现,可能因梗死灶小或位于脑的不易出现症状的部位而不易被发现。多灶性和皮质下脑梗死破坏边缘系统的情绪环路神经联系,以及导致神经递质合成、代谢和信息传递障碍,可能是抑郁症发生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 可发展为症状性脑梗死:无症状脑梗死既可单独存在,以后也有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的可能,其存在可能使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的病情加重,并增加脑梗死复发的危险。
- 检查
- 影像学检查:脑 CT 扫描可发现梗死范围小,多发生在皮质下白质,病变多局限于一个脑叶,梗死单发或多发,以基底核和内囊常见,病灶直径多小于 1.5cm。脑 MRI 检查对无症状性脑梗死的诊断优于脑 CT 扫描,能清晰、准确地发现脑干、小脑梗死,可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直径 <1.5cm,病因多为高血压性微血管病所致)和非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直径> 1.5cm,病变常累及大脑皮质)。
- 其他检查:脑电图对皮质缺血敏感性高,脑电地形图能定量定位地显示大脑功能变化,对无症状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且检出阳性率高于脑电图,能早于脑 CT 扫描或脑 MRI 检查做出诊断。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及早发现较大的血管异常。脑 MRA 检查可排除较大动脉的血管病变。DSA 能够发现较小的血管病变,并可及时应用介入治疗。
- 治疗
- 一般措施:注意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采用低脂肪、低热量、低盐饮食,保证足够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消除患者紧张情绪,让患者了解病情以配合治疗。
- 控制血压:若血压在 24/12.66kPa(180/95mmHg)以下,可不必干预,超过这一范围,则需采用抗高血压药治疗,降压宜缓慢、个体化,维持降压效果平稳,注意保护心、脑、肾等靶器官。
- 药物治疗:可应用钙通道拮抗药,减轻神经细胞钙超载状态,防止细胞死亡,改善脑微循环。还可选择脑蛋白水解物、胞磷胆碱、三磷腺苷、辅酶 A 等脑代谢赋活剂。
- 高压氧治疗:提高氧分压,增加氧向细胞的弥散能力;收缩正常脑血管,增加病变部位脑血流灌注;增强脑组织有氧代谢,为神经组织再生和神经功能恢复提供物质基础。
- 生活方式干预:建议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保持适当的体重、定期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饮食方面,控制盐分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持饮食均衡。
无症状性脑梗死一般预后良好,但由于其有发展为症状性脑梗死的可能,会增加脑梗死复发风险和导致病情加重,还可能引起或加剧抑郁情绪或智力障碍,因此早期诊断和积极预防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