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食管炎是胸部、头颈部及食管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时,因放射线直接损伤食管黏膜引发的炎症性病变。其本质是放射线导致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严重时可能引发食管穿孔、食管气管瘘等并发症。
核心信息总结:
-
病因与机制
- 胸部肿瘤(如肺癌、食管癌)放疗时,放射线不可避免照射食管,通过电离作用产生氧自由基,激活炎症通路,导致黏膜损伤。
- 放疗联合化疗或食管照射剂量过大(如平均剂量>30Gy)时,损伤更易加重。
-
典型症状
- 早期: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或烧灼感,进食后加重。
- 进展期:持续性胸骨后剧痛、呛咳、呼吸困难,甚至因疼痛拒食导致营养不良。
- 严重并发症:食管狭窄、穿孔、气管瘘。
-
诊断与分级
- 主要依据放疗病史、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如食管钡餐、胃镜、CT)。
- 临床分为5级:0级无症状,4级为完全梗阻或穿孔。
-
治疗与管理
- 基础措施:调整饮食(避免辛辣、过烫食物),保持口腔卫生。
- 药物干预:黏膜保护剂(硫糖铝)、镇痛药(局麻药或麻醉剂)、抗炎药物(地塞米松)等。
- 严重病例:需静脉营养支持或手术干预。
-
预后特点
- 多数患者在放疗结束后症状逐渐缓解,但严重损伤可能导致慢性吞咽困难或不可逆狭窄。
- 早期干预预后较好,复发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