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原性腹泻(又称胃源性腹泻)是由胃部疾病或胃功能异常引发的慢性或反复性腹泻,属于消化系统疾病。以下是其核心特征的总结: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胃部疾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泌素瘤、胃癌等疾病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影响食物消化及肠道吸收功能。 - 胃部手术
胃大部切除或胃空肠吻合术后,胃内高渗食物快速进入肠道,引发水分转移及肠蠕动加快。 - 胃酸减少
胃酸分泌不足影响胰腺外分泌功能,导致脂肪泻;同时改变胃内环境,引发肠道菌群失调。 - 其他因素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泻剂或化学品(如砷、酒精)中毒也可能诱发腹泻。
二、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腹泻特点:晨起或餐后发作,大便呈糊状或稀水样,伴刺鼻恶臭(腐败性消化不良表现),碱性反应。
- 伴随症状:上腹不适、恶心、嗳气,偶有腹痛或体重下降。
- 并发症
长期腹泻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甚至继发消化性溃疡。
三、诊断依据
- 临床评估
结合腹泻特征(如臭味、碱性便)及胃病史进行初步判断。 - 辅助检查
- 胃镜:明确胃部原发病(如胃炎、胃癌)。
- 粪便检查:观察未消化肌纤维、氨含量升高等特征。
- 血液检测:评估胃泌素水平或贫血等异常。
四、治疗与管理
- 原发病治疗
针对胃部疾病使用抑酸药(如奥美拉唑)、胃蛋白酶补充剂,或手术干预肿瘤等。 - 对症处理
补充稀盐酸改善消化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 饮食调整
避免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保证营养摄入。
五、预防建议
定期胃部检查(尤其慢性胃病患者),术后患者需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滥用药物或接触化学品。
注:若出现持续腹泻、便血或体重骤降,需及时就医排除恶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