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遗传与发病率
- 遗传方式:由基因突变引起,主要涉及PKD1(85%-90%病例)和PKD2基因(5%-15%病例),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子女有50%概率遗传。
- 发病率:约为1/1000,外显率近乎完全,活到80岁以上携带者均会显现症状。
2. 症状与并发症
- 典型症状:
- 疼痛:腰部或腹部钝痛、胀痛,可能因囊肿破裂、结石或感染加重。
- 血尿:镜下或肉眼可见,多由囊肿壁血管破裂或结石引起。
- 高血压:常见且出现较早,与肾功能减退相关。
- 腹部包块:肾脏增大,触诊可触及结节状肿块。
- 其他并发症:
- 肾功能衰竭:约半数患者60岁后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需透析或肾移植。
- 多囊肝、胰腺囊肿:约1/3患者伴多囊肝,其他器官如脾、胰也可能受累。
- 动脉瘤、心血管病变:如腹主动脉瘤、二尖瓣脱垂等。
3.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可发现双侧肾脏多发性囊肿,典型表现为“虫蚀状”改变。
- 基因检测:通过检测PKD1或PKD2基因突变可确诊,尤其适用于无家族史或影像学不典型的病例。
4. 治疗与管理
- 对症治疗:
- 控制血压:使用ACEI/ARB类药物(如厄贝沙坦)延缓肾功能恶化。
- 感染与血尿处理:抗生素治疗感染,止血药物或囊肿穿刺引流。
- 手术治疗:严重囊肿可考虑去顶减压术或肾部分切除术。
- 终末期治疗:透析(血液/腹膜)或肾移植是主要手段。
5. 预后与日常管理
- 预后:平均死亡年龄约50岁,病程通常持续10-20年,需早期干预以延缓进展。
- 日常建议:低盐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肾功能及囊肿变化。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是一种需终身管理的遗传性疾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对延缓病情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