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髓质坏死是一种以肾乳头及邻近肾髓质发生缺血性坏死为特征的肾脏疾病,其本质是肾锥体远端因血循环障碍导致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坏死。以下是综合信息的总结:
1. 定义与别名
- 又称肾乳头坏死(RPN)或坏死性乳头炎。
- 属于严重的肾脏间质性疾病,可引发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2. 病因
- 原发疾病:
- 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病(如糖尿病、梗阻性肾病、肾盂肾炎、肾结核、尿路感染);
- 非肾源性疾病(如肝硬化、酒精中毒)。
- 诱发因素: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抗结核药物或滥用药物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
3. 临床表现
- 急性型:起病急骤,表现为高热、寒战、腰痛、肾区叩击痛、肉眼血尿等,可能快速进展为肾衰竭。
- 慢性型:症状隐匿,可表现为乏力、多尿、夜尿频,后期可能发展为尿毒症。
- 亚急性型:症状较轻,但仍可能引发慢性肾功能衰竭。
4. 诊断依据
- 实验室检查:尿液中检测到菌尿及脱落的坏死组织。
- 影像学检查:
- X线显示肾乳头环状阴影或钙化灶;
- CT或MRI可见肾影缩小、轮廓不规则。
5. 治疗原则
- 控制原发病:如使用降糖药控制糖尿病、抗生素治疗感染。
- 改善肾脏血供:应用前列腺素E1等药物。
- 对症支持:戒酒、避免肾毒性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
6. 预后与流行病学
- 早期积极治疗预后较好,但需长期管理。
- 好发人群:40岁以上女性、有慢性肾脏病史或家族史者。
- 常见病因占比:糖尿病(50%~60%)、梗阻性肾病(15%~40%)、药物滥用(15%~20%)。
若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诊肾内科进行系统评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