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危险因素
- 主要病因:包括血容量不足(如产后出血、胎盘早剥)、感染(如肾盂肾炎、败血症)、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血栓性微血管病(如TTP、HUS)、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
- 危险因素:产科大出血、羊水栓塞、严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2. 临床表现
- 少尿期(24小时尿量<400ml):水肿、高血压、心力衰竭、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氮质血症(食欲不振、恶心、腹胀)及感染风险增加。
- 多尿期:尿量增多(可达5000-7000ml/天),但易出现低钾血症、脱水及电解质失衡。
- 恢复期:乏力、贫血、消瘦、肌肉萎缩等,需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恢复。
3. 并发症
- 母婴风险:感染(最常见)、心力衰竭、昏迷、胃肠道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严重时可导致死产、早产、死胎。
- 远期影响: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慢性肾衰竭,增加母体远期慢性肾脏病风险。
4. 治疗原则
- 支持治疗:监测生命体征及肾功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控制血压,必要时终止妊娠(如胎盘早剥、严重子痫前期)。
- 病因治疗:针对感染用抗生素,纠正贫血,解除尿路梗阻等。
- 血液净化:严重病例需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以清除代谢废物,维持内环境稳定。
5. 预防与早期干预
- 高危管理:定期产检,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避免肾毒性药物使用。
- 及时就医:出现水肿、高血压、尿量异常或感染迹象需立即就诊,早期干预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总结
妊娠期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妊娠期急危重症,需多学科协作治疗。及时识别病因、纠正代谢紊乱及适时终止妊娠是改善预后的关键。高危孕妇应加强监测,以降低母婴风险。